道·四川(87)丨峨边彝族自治县:层岭叠秀 山藏彝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20

峨边,古属南安,清置营所,故沿之以名。关隘险绝,彝寨林立,上有叠岳袤长千里,下有大渡湍鸣不息。雾山灵异,暗藏奇珍。旅居巧创,素盘承续。世人嗟叹,神女玉心,百勇围城。史中传奇,犹有歌载。立名虽新,实不可一语道尽也。】

1.jpg

2.jpg

一说起“峨边”这个县名,不少人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峨”字上。作为乐山市西南部一个青山环抱、水流萦绕的小县城,民间喜欢用改易甚微的山水地理因素来推断其命名缘由也不足为奇。“水源说”认为:“峨边在大渡河南岸,大渡河亦谓之峨水,故名峨边。”“山源说”认为:“本县在峨眉山旁,故名峨边。”依的是峨眉山,傍的是峨水,“边”自然就可以解释为边畔的意思,粗略一看似乎两种说法皆有合理的逻辑,但深入考究起来,两者又都是不难驳倒的。


大渡河自古就有诸如“沫水”“大渡水”“涐水”“大渡”“峨水”之类的叫法,古籍、县志等多有记载。其众多称谓中从水旁居多,只有《今县释名》所记事从山旁,如果以这样压倒性的占比就推出县名来源于此,略显牵强。另外,大渡河来自巴彦克拉山麓,最终归流长江,其长绵延千里,途经泸定、石棉、汉源等县地,尚且未见这些县的命名与大渡河相关,那么位于中下游段的峨边自然也不太可能仅仅因为在峨水旁就取了这个名字。因此,“水源说”并不可取。


上述理由同样可以用来指出“山源说”的牵强附会之弊,不同的是,峨边县的命名不是简单地由于它在峨眉山旁,但确实与峨眉山有关。“峨边”这个叫法始见于明末清初设置的“峨边营”,康熙《四川总志》载:“嘉州并峨眉西南有中镇堡及太平墩,峨边(营)守备驻扎。”峨边营的防区广及十多个区县,因此实际上是取了“峨眉山四边”这一广泛含义。此外,不独峨边营守备森严,旧县城南五里的“川南第一关”冷碛关天然险绝,也被视为峨边的屏障,清人李述尧谓之“冷碛南屏”,曾赋有诗云:“扼要咽喉寸倌间,天王旗下服群蛮。试从江上径三峡,始视川南第一关。倒影铁绳为锁钥,竟敲铜鼓喝刀环。摩岩欲勒旗亭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以此观之,峨边之偏远与险要,显而易见。

3.jpg

▲ 《冷碛南屏》 杨君伟 书

最初设置峨边营确实主要用于维护彝族地区稳定,至清雍正九年(1731)更“归化乡”为“峨边甲”,便开始以“峨边”作地名。嘉庆十三年(1808)抚夷厅时,仍沿袭命名为“峨边抚夷厅”,后改厅为县,沿用至今。

不过,虽说山水命名之说的讹误已被纠正,但不可否认的是,葱茏繁茂的山峦和蜿蜒流连的大渡河始终沾溉着峨边这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亘古不变。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峨边人生活的延续与文化的赓续早已无法与这片山山水水分割开来。


在环抱峨边县城的群山之间,常会响起悠长婉转的歌声,它们随着奔流不息的大渡河绵延而下,有时匆匆淌过初次见面的峡谷,有时停靠在他乡的水岸边,有时又在新鲜的面孔前欢快跳跃。远方的彝族儿女听出这是从峨边传来的声音,它们不疾不徐地唱道:“火史山下出美女,甘嫫阿妞最秀丽;伽支河畔碧水长,甘嫫阿妞在此长……甘嫫阿妞哟,发辫黑又长,风中飘曳似云片;头帕花样鲜,艳如山间索玛花;眼睛水灵灵,美若晨露绽叶面;眉毛弯弯月,两道彩虹飞河面;鼻梁高又直,嘴唇薄且俏;颈子硕长露脂玉,多曲的裙摆起波浪……”峨边人民世代以深情灵动的口吻唱起这曲歌谣,而它的背后却流传着一个美丽而悲伤的故事。


相传,在明朝年间,峨边彝区甘家火史山下的山寨出了个千年难遇的美女甘嫫阿妞,一呼百诺,顾盼生辉,她的美名“传遍彝寨九十九”,连汉区人也多有耳闻。封疆大臣治达“鼻尖像猴子,心里赛魔王,贪婪豹子心”,当时他碰巧打听到甘嫫阿妞的消息,顿时生出了将她据为己有的邪念。治达强送聘礼欲纳甘嫫阿妞为妾,看见阿妞“坚磨硬抗几十天”,誓死不从,便怒而动用武力,派兵丁压寨逼婚。


这天大寨前乌泱泱聚满了人,身着官府制服的兵丁和寨中住民扭打在一起,是善良的寨民在为甘嫫阿妞拖延时间。阿妞翻墙逃出,在原始森林、悬崖峭壁、幽幽竹林中“跑了三天又三夜”,“过了七天又七夜”,终于找到另一个边远的山寨。寨里一户人家听了阿妞的事情后赶忙将她带进屋里,用锅烟抹黑俏脸,再给她换上破衣裳,尽量把她伪装成一直生活在这里的寻常女子。但阿妞美貌非常,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住,最后还是不幸被追赶上来的兵丁认出来了,她被死死捆住押往治达府。


眼见着“美丽的鸟儿”被恶吏折断翅膀锁入牢笼,甘嫫阿妞一族“强悍的伯叔兄弟,双掌捏得格格响,愿与官兵拼嘶杀,争抢阿妞回故乡”。族人还在第一时间将消息传给阿妞的心上人安哈木嘎,这个骁勇的战士“一场闷雷头上震,扰如芒针通身刺”,迅速集结三百骑手与一众亲族奔往虎口营救,一路“杀退几路老爷兵”。但最后攻城受阻,“围城三日鏖战勇”,包括木噶在内的众多勇士不幸身死官府白刃之下。

4.jpg

▲ 《甘嫫阿妞长诗》 杨君伟 书

听闻外面正在发生的惨烈死亡,甘嫫阿妞悲愤又决绝地说道:“珍宝锦盒不入眼,阿妞冷落贵人衣。宁可破相保纯洁,不甘轻践懒偷生。宁可牙碎舌头断,不辱祖辈好名声。九个心窍谋主意,魂随木嘎酬恋情。”阿妞要治达为她找来锦丝绒线,治达满心以为是阿妞改主意了,便十分殷勤地从城内各处搜缴丝线送给她。待治达先一步离开牢狱后,阿妞把那细丝线足足搓出了九尺九的长度,然后挂上房梁,自缢而亡。据说她死时,“有仇有恨眼不闭,秀眉倒竖两把剑”。阿妞以生命捍卫尊严与爱情的悲剧感人肺腑,峨边的彝家儿女将其编为民间故事和歌谣代代相传。为了缅怀阿妞,众人还在家乡为她塑起了泥像,既盛情讴歌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又对暴力和强权投出了有力的控诉与威慑。


至于甘嫫阿妞最后魂归何处,有人说她化作了人间的清风和甘雨,世代照拂彝族后人,也有人说她和英勇的恋人安哈木嘎相伴去了远方,还有人说她化身成了素雅幽静的竹林,每每看见象征着新生的鲜嫩竹笋破土而出,人们总会不由得想起那个高洁的魂灵。


黑竹沟/ Black Bamboo valley


若说前两者是彝族人对甘嫫阿妞的美好祝愿,后者大抵就与阿妞出逃时穿过的山林有关了。峨边是深藏于大山中的小县城,天然物产十分丰富,它们最主要集中在黑竹沟原始森林区域。黑竹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生态群落之一,它的名字一说来源于彝语“玛洛啦哒”,“玛洛”代表竹子,“啦哒”代表山谷,是因为沟内生长着诸多呈墨绿色的箭竹才有这个叫法;也有说来源于彝语“嘿祖啦哒”音译,意为“云雾长期居住、停留的山谷”。


黑竹沟原始森林的风景堪称一绝,集世所罕见的动植物景观、峰林景观、地质景观与人文景观之大成,极富神秘气质和自然震撼力。同时,由于地形高差悬殊,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异,垂直差异明显,这里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戴雪帽,山脚百花鲜”的小凉山区气象景观,抬眼望去,峰巅戴着雪冠,银装素裹,而山脚却百花盛开,春意盎然。2000年2月22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黑竹沟周边生态被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黑竹沟中下游段是公园的三岔河景区,这里断岩交错、峡谷险峻,所以水流每每经过此处便颇为激荡,成为了峡谷水景观最壮观、最集中的区域。往三岔河上游走可见一个石门关,全长约300米,其间有一条宽8至15米的窄沟,两岸布有奇峰和嶙峋的峭壁,构成石门关景区险境一隅。此外,石门关景区三大险境中的另外两处被称为“峡谷奇雾”、“乌抛险道”,当地人常告诫来客:“上了乌抛道,死活难预料。”虽说石门关景区有最完整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生态群落,但归根究底还是因为人们难以真正涉足此地,旧时彝族人说“进了石门关,不见人生还”,如今民谚仍谓“石门关,石门关,迷雾暗河伴深潭,獐猴至此愁攀援,英雄难过这一关”。恐怖、离奇的民间传说与失踪事件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再往公园的高处走就是天象景观奇特迷人的狐狸山景区,这时已经到达黑竹沟的中心景区了,大可以饱览高山风光,以及诸如杜鹃林海、天然根雕盆景园、冰川遗址、天眼瀑布之类的原生态自然风光。狐狸山可观赏的内容还不止于此,在它的中部是以“迷宫”著称的鬼推磨景区,那里布满百年古苔藓和硕大的冰砾石,粗看为狐狸山的一支,但实可将其看作一个独立的自然景区。


无论如何,说到黑竹沟的生态,永远都绕不开“原始”“自然”这四个字,而黑竹沟物产之丰,同样要归功于这四个字,其中尤以天然食材为头筹。对中国人来说,“吃”这个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说是一日三餐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类生活琐事,往大了说关乎到国家的强盛与否。《尚书·洪范》里记载天帝赐给夏禹治国理政的方法,其中的“农用八政”(日常政务)第一项就为“食”,告诫夏禹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饱食”问题。所以,自资源匮乏的原始社会开始,华夏子孙便对从野外摘取而来的食材十分珍视,此后多以它们为源,逐渐衍生出了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古朴的峨边人民曾经也以非凡的毅力突破高山险阻,在黑竹沟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不少珍贵的天然食材。

峨边彝族自治县素有“竹笋之乡”的美誉,全因当地大宗农副土特产品“峨边竹笋”而闻名。每年的四月和九月就是黑竹沟箭竹笋的采集期,它们多分布在海拔1800米至3000米的位置,这一带往往高寒阴冷、浓雾蔽日,但相应地也保证了竹笋几乎不会受到外界污染,所以才有如此独特口感。

民间常言:“竹扫把扫马路,竹笋子扫肠肚,体内的环保,笋子不可少。”作为“人体的清道夫”,竹笋本身含有大量的粗纤维,食之可以刺激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同时还有助于减肥、降血脂、抗衰老,具备丰富的保健功能。峨边的特产竹笋除了上述的营养价值外,口感也极其鲜嫩爽脆,雄踞全国榜首。峨边竹笋大部分的产量集中在春季,冬季出产相较起来虽然会少很多,但其品质更为“山珍”之上乘。

据《峨边彝族自治县志》记载,1972年春节后,美国总统尼克松总统来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中方特以丰盛的国宴菜热情款待美国访华团,这其中一道便是峨边竹笋(被空运到首都北京的时候,它还是冬季的“梦笋”,即还未出土的笋包,需要用锄头挖出来)。这道专门从峨边运来的“山珍”得到周总理的青睐,由他倾情推荐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也从此成为了周总理招待来宾的国宴佳肴,名声大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外贸、供销部门指导峨边地区生产,改变部分原火白笋、煮笋生产工艺,搞盐渍笋、清水笋,令峨边竹笋衍生出了特色、多样化的产品链,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还能大大促进峨边经济发展,它的销路甚是广泛,历年远销四川省内外、香港、日本、东南亚、北美等地区。

人们谈论“美食”,一讲食材品级,二讲厨子的创造力,二者既能合而论之,也可以单说各自的出彩之处,譬如峨边著名的“坨坨肉”,最初是为了解决生活上的不便,并未太讲究食材,但却以制作者的巧创一路沿袭下来成为了传统美食。早期彝族人经常过着迁徙生活,因此如何在停留时间很短的情况下快速吃上热腾腾的食物,自然就是亟需解决的难题。一般来说,水煮比煎炒炖熬等烹饪方法熟得快,而且煮肉可以大大保留本味与营养,可谓两全其美。一番考虑下来,彝族人就将各种肉类分成拳头大小的坨状,待它煮熟后再用盐、辣椒粉、花椒粉、木姜子之类的佐料调味,简单拌匀后便可食用了。即使“坨坨肉”的制法没有涉及到高超的烹饪手法,但吃起来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再得益于添加的佐料并不复杂,浓郁的“肉味”也成了“坨坨肉”的一绝。作为彝族菜的“头牌”,逢年过节峨边彝区的人民都会为宾客端上一盘“坨坨肉”,以其简单快速、原汁原味、质嫩爽口而广受好评。为了在保护的同时将这一彝族特色美食技艺推广出去,峨边县积极申报“彝族美食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彝族坨坨肉成功与彝族酸菜一起被列入到县级非遗项目名录当中。


如果从峨边彝区建县自治开始算起,它的历史并不长,但这片土地的声音何其沧桑,它见证群山阻拦彝民,如今拥抱了他们;它见证彝民挑战高山,如今融入了它们。在这里,一代代彝族人民曾经历过的爱恨、血泪、欢笑、进步,历史不忘,土地亦不忘。大渡河彻夜奔流生生不息,峨边故事也继续自那山谷之间娓娓道来。




峨 边

▲就 山



边畔险隘围沃壤,山势迢遥白云屯。

雾笼青岳多灵异,云霭散尽现奇珍。

神女有泪染银钥,兵戈渐远墙土新。

千里波澜洗尘色,素盘珍馐道真淳。


7.jpg

 《峨边》就山  杨君伟 书




四川,这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地域,是一个无法窥其全貌的整体,它浩如沧海,横跨经纬,有无数的传奇和故事如今仍在沉睡。然而当我们走进四川的区县,宏观的东西突然变得具体,清晰地映入眼中。

请与我们一起探寻183个不同的天府人文密码。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迎宾大道8号

TEL:028-87644816

EMAIL:scyjwh@163.com

扫一扫 关注我们

© 2022-2030 版权所有 四川远近文化 备案号:蜀ICP备11005816号-5 文网文:川网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