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20
History of Sichuan Fine Arts
四川美术史
唐林,美术史学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省及成都市非遗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个人独著《四川美术史》上、中、下三册(共320万字),大多为北大、清华、人大以及国图、首图、上图等著名大学和省市的图书馆馆藏。曾获《儿童文学》翻译奖、巴蜀文艺奖等。
万卷学士 笔显老成
在北宋的朝堂上有一个叫蒲宗孟的人,他为人正直,多进谏言,治平年间(1064-1067)水患、地震频发,蒲宗孟便上书斥责朝中的大臣、后宫和宦官。但史书上又载,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御史劾其在郓州为政残酷,夺职知虢州,更被人当做“官逼民反”的典型案例。此外,多重宏大而略细微的史书甚至详细记录了他的个人生活,有善读书、爱学问的一面,告诫弟子:“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也有爱享乐的一面,曾有书致东坡曰:“晚年学道有所得。”东坡回信:“闻所得甚高,然有二事相劝,一曰慈,二曰俭。”可谓是一个极其另类的人物。
蒲宗孟 字传正,出生在四川阆州新井村(今南部县宏观乡)一个官宦世家,进士及第后入朝,同修两朝国史,翰林学士兼侍读,前者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类似于现在的秘书,后者负责给皇帝讲学,都是经常接触皇帝且严格按学识筛选的职务。在重文轻武的北宋,翰林学士的荣耀可以说仅次于宰相。宋神宗又赏赐蒲宗孟在官服上佩戴金鱼袋,这是唐朝开始流行的地位象征,而学士受赐,蒲宗孟还是头一个。蒲宗孟确实能文擅书,与北宋大家苏轼曾有旧交,书法初受苏轼、米芾影响,又追晋唐诸书家笔法,结体严谨,风格潇洒。存世书迹有《蒲兵帖》《与子中帖》。
《蒲兵帖》,纸本,楷书,纵30.8厘米、横40.5厘米,此帖曾为嘉兴项氏和清宫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写给林希(子中)的书札。书法稳健,楷法严谨,结构端正,笔画精劲,转换提按笔法交代清楚,风格非欧、非柳、非颜、非蔡,而于众家均有损益取舍,尤得蔡襄为多。为宋少见工谨楷书,惟其笔画略显平实而无飘逸之气。
《与子中帖》,又称《夏中帖》,行楷书。10行,74字。《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观》著录。此幅书札点画丰满,笔法精熟,转折处抑扬提按明显,结体紧凑茂密,用笔厚重稳健,章法匀整。从用笔和结体上看,颇似苏轼书风,结体比苏轼略胜一筹。
晚年,蒲宗孟出任过豪州、杭州、郓州知府。郓州就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靠近梁山泊,常受匪患,蒲宗孟上任后大加整治,采取各种措施,“以暴制暴”。其一是在州内发令,无论何人,只要抓住强盗便可到州府领赏;其二是亲自带兵剿匪,抓住一个强盗就参照他们过去对待无辜百姓的残忍手法,挑去脚筋再依法处死。这些措施最初震慑住了匪群,但并未一举端掉贼窝,最后反而引起他们激烈的反抗,更加残暴地屠戮百姓。蒲宗孟另寻他法,认识到是因为强盗盘踞在梁山水泊才不好攻下,于是他反向思考,下令“严禁船只出入水荡”。如此一来,盗匪的粮食补给彻底断绝,不得不离开这里。但是,匪患既绝,薄宗孟仍没有放松对郓州的管制,对一些小偷小摸的人,也用残忍的刑罚,有时甚至会发生冤枉好人的情况,所以才有人弹劾他“为政惨酷”。
蒲宗孟为政虽有争议,但他对读书的态度是十分值得推崇的。他在家乡阆州新井村修了一座“清风楼”,专门用于藏书,也供后人阅读,这是南部县最早的私人图书馆。可见,蒲宗孟爱学问的一面并未作假。
文 | 就山 设计 | 木子 图片 | 网络 远近文化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