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上风》2022年第3期
P. 62
我1971年至1978年在䢺江矿区当工人期间,有一 凹凸不平,沟痕交错。每遇刮风天,路面上扬起的尘土裹
个关系密切的工友陈三哥家住筒车巷21号。陈三哥的父 挟着垃圾的杂味儿和呛人的煤灰漫天飞舞,让人不得不
亲早年靠打鱼为生,他每每说起桃花江就有摆不完的龙 紧捂口鼻,出不得大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
门阵。陈伯父说那些年桃花江里的鱼儿很多,“鲫块儿” 八十年代中期。
(鲫鱼)又大又肥,“乌棒”(乌鱼)的肉质特别鲜嫩,但 随着始于九十年代初期的成都市区改造工程的稳步
因为乌棒长有利齿,很难钓起来,只有靠撒网或搬筝捕 推进,筒车巷也迎来了新生,巷道里那一排排破旧的棚
获。我向来对捕鱼感兴趣,因此第一次和陈伯父见面,就 户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崭新的居民楼拔
被他的龙门阵迷住了,从那以后的近十年时间,我都是 地而起,曾经狭窄坎坷的路面,也被改造为近10米宽的
筒车巷的常客,并在一段时间里成为筒车巷蝶变的见证 沥青路。启动于2012年的成都北改工程,又将筒车巷及
人。那些年的筒车巷颇显破败,蜿蜒的巷道宽不过3米, 其周边区域纳入了“四轴八片”重点改造项目,筒车巷因
骑自行车与过往的架架车或三轮车相遇时,都必须小心 此再度发生巨变,曾经集脏乱差于一体的她,如今和临
翼翼,否则就会发生擦挂,引来纠纷。当年300来米长的 近的卧牛巷、交通巷连为一片,形成一个花树林立,芳草
巷道两边,仅有两三处像样的房舍,其他民宅都是高不过 遍地,地铁站和公交站近在咫尺,既宜居又宜商的新型
3米的棚户。那用炭灰和黄泥铺就的路面,真个是“天晴 生活社区,区域内居民们的出行、购物、就医乃至孩童们
一把刀,下雨一包糟”。 的受教育都非常方便。
更恼火的是,曾几何时巷子的中段开设了一家规模 紧临筒车巷的那条曾经一度令路人捂着鼻子过往的
很大的蜂窝煤厂,不久后又在其旁边设置了一个声势浩大 臭水沟,如今已整治为一条宽约10米,深约5米,两岸绿
的垃圾堆放场。打那以后,筒车巷路面上就再也没有干 树婆娑,花枝招展,崁有青石围栏的河道,是目前成都西
净的时候,加之那路面常年被运进散煤、石灰、黄泥和垃 北一条非常重要的泄洪沟渠。这条沟渠虽说历经沧桑巨
圾,运出蜂窝煤、废品等的架架车或三轮车碾压,更显得 变,但现今依然沿用她早年的芳名——桃花江。
60